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由香港人執筆的香港藝術史?
繼外籍作者Petra Hinterthuer於1985年寫成其 “Modern Art in Hong Kong” 後,內地學者朱琦也於2005年底出版了其《香港美術史》。前後二十年間,一英一中的香港藝術通史論著,(湊巧地?)同樣非出自香港人的手筆。
其實由誰來撰香港藝術史,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本論著代表著一種對於香港藝術史的認識和理解,而我們在尋求多角度理解事物及歷史時,香港本土的聲音又怎可以缺席?這個缺席本身,會否反映出一些香港文化上的現象、或是本地促進藝術史發展的建制上的某些缺陷?
回歸十年後的今天,連串的保育事件,是否意味著香港人對歷史意識的重新重視?「去殖」與「主體性」的討論重現於藝圈及文化界議程,會否是我們有系統的整理自身歷史、著手書寫一本香港人自己的香港藝術史的契機?
基於近代歷史,香港人對於「大歷史」、「大論述」往往有所保留;但回歸後香港文化藝術的身份位置,似乎並非香港人能單方面自我決定的。呂澎、高名潞等中國藝術史學者近期對於香港藝術在中國藝術中的角色位置的論述,會否提供我們一種理解自身的「大脈絡」?
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除了要就其對象的社會現實變遷作出反應,如祈大衛(David Clarke)般引入「去殖」的課題,還不得不處理藝術史書寫和當代藝術的關係,置身其中的本地文化機構、組織、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又可以怎樣去面對如「藝術史之終結」、「視覺文化」種種理論的挑戰?
亞洲藝術文獻庫將與客席策展人劉建華合作,邀請十數名本地及內地的藝術史學者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出席名為「歷史–城–香港藝術史書寫」的圓桌座談會,共同就以上題目展開公開討論及交流。
「歷史 – 城 ― 香港藝術史書寫」圓桌座談會
日期: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二時至六時
地點: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演講廳 (地庫)
與會嘉賓:
第一節 ENGLISH ROUNDTABLE(以英語及普通話進行):
張頌仁 (漢雅軒總監)
呂澎 (藝術史學家、藝評人,現居於成都)
萬青屴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總監)
朱錦鸞 (香港藝術館前總館長)
官綺雲 (香港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
Pamela Kember (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史及理論講師)
Frank Vigneron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
第二節 CANTONESE ROUNDTABLE(以廣東話進行):
李世莊 (香港藝術歷史研究會代表)
林漢堅 (環境現代藝術館總監)
梁寶山 (文化工作者)
黎肖嫺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黎明海 (香港教育學院體藝學系副教授)
主持:
魂游 (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研究員)、劉建華 (mMK策劃人)
主辦機構:亞洲藝術文獻庫及mMK
協辦機構:香港藝術館
傳媒查詢:亞洲藝術文獻庫陳靜昕 (電話:2815 1112或電郵:janet@aaa.org.hk) 或劉建華 (手提電話: 9418 8184 或電郵:jaspar@ctimail3.com)。
計劃詳情,可上網誌http://mmkprojecthkah.blogspot.com/ 或亞洲藝術文獻庫網頁http://www.aaa.org.hk/newsletter.html。
1 則留言:
From AAA"Asia Art Archive together with its guest curator Jaspar Lau is now organizing a series of reading group as part of the current project “HistoriCITY—Art Historical Writing in and On Hong Kong”.
By inviting artists, art writers, curators and scholars, we hope to initiate continuous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over the state of art historical writing,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cent publications on Hong Kong art history. The reading group will consist of 5 sessions, starting from 27 June until 19 September, with different focuses on art historical writing."-
發佈留言